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丰采”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济南市历下区和淄博市博山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标志,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实践队成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文化,用耳朵倾听中国声音,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7月2日至7月6日,实践队先后到达济南市历下区山东省文化馆、趵突泉非遗文化馆、淄博市博山区陶瓷琉璃艺术中心、陶瓷琉璃体验馆及两地周边村落开展社会调研,过程中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交流学习,了解与掌握当代山东省内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和社会效益,了解其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起到的巨大带动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山东省文化馆,队员们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调研。队员们通过解说员的解读和文字资料学习了馆内来自山东各地的非遗文化。
当日,恰逢临沂市莒南县在此举办非遗保护成果展,队员们有幸对临沂市莒南县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了解。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富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而莒南是临沂这一片革命老区中的一颗明珠,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是传承人创作灵感的源泉,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人们创作了大量红色题材作品。展览展示了众多非遗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主。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黄杨木雕、高榆木梳、薛家窑泥陶、葛氏正骨法、石雕石刻、茶叶、葫芦雕刻、彩绘瓷、割绒绣、剪纸、手绣、宣纸烙画、雕版铜拓等特色非遗项目,共展出红色题材及项目精品300余件,集中展示近年来各类非遗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振兴传统工艺,进一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再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赋予非遗发展时代内涵。这些项目也逐渐成为群众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随后,实践队来到趵突泉非遗文化馆,趵突泉作为济南市景区的代表之一,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创新手办放入其中,以山东独具特色民俗项目为依托,打造主题突出、特斯鲜明的文化品牌项目,推动济南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强化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时代生活中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齐鲁大地勤劳又智慧的祖辈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使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弘扬齐鲁精神,凸显文化强省的风范,讲述山东文化传奇,呈现齐鲁之美,让世人见证和守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做出不小的努力。
第二站,实践队到达淄博市,考察参观了博山琉璃艺术中心、博山琉璃博物馆及部分国家级古村落。淄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开始活动。
同学们从讲解员口中了解到,博山陶瓷历史悠久,境内陶瓷原料、燃料资源丰富,据考古研究论证,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博山的先民们便已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通过参观博山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品、手工制作陶器、剪纸艺术等亲身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博山陶瓷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据记载,宋代博山有了瓷器生产。大街南首窑当时已开始烧制雨点釉、茶叶末釉瓷器,各种陶瓷器物的质地、造形、装饰等,基本与宋代的磁村窑相似,大部分是碗、盘、杯、罐、枕、盏等日用生活用品,造形一般都有淳朴和宏伟的气魄,朴实厚重,富有变化。到明清时期,是博山陶瓷业的昌盛时期,明初,博山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制瓷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加之,镇属青州府益都县,后城镇发展,当地居民逐渐增多,琉璃、煤炭、冶铁业相继兴起,又因“饮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从而为陶瓷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很快发展为这一带陶瓷业的中心。到清代中业,博山陶瓷继续得到发展,当时博山已经行成了品种繁多的陶瓷集中产地。瓶,其质坚也,以盛水浆,无渗漏焉。”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的发展,城镇中也出现了瓷器张列,窑货设市,商贾云集的繁荣局面。产品除销本境外,并大量外运,畅销全国各地。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一方面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大批家庭手工业作坊破产;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部分资本优厚的窑主或官僚资本发展陶瓷业,博山出现了官办窑厂和资本家兴办的手工业作坊。新中国成立后,博山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1956年终,全市88个私营窑厂全部完成公私合营。之后实行了企业改组,联营并厂。而如今,手艺的再一次展现,也将迎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而博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规律出发,制定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将博山陶瓷文化遗产科学的保护起来,并结合当代时代潮流,发展旅游参观,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陶器等方式不仅让游客了解博山瓷器文化也体验了制作陶器的方法与乐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山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紧接着,实践队前往国家级古村落张李村进行实践调研。作为一处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张李村自然不乏传统文化习俗的留存。在村子里的妇女孩童中,传统的剪纸文化不断传承。在村中流传的剪纸作品,除了传统的龙、风、鱼、马、兔等传统动物形象,各种梅、兰、竹、菊等植物花卉形象更是比比皆是。到了年关,门神、钟馗等形象也会成为各家大门、窗户上的必备形象。剪纸风格淳朴、明快。剪纸题材广泛,花样繁多,其剪纸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狂、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
在村子里,流传着一种地方戏曲,叫做笛梆子戏,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笛梆子戏是由山陕梆子进入山东后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当时遍布济南到鲁中的广大地区。它的表现形式以笛子跟板胡为主要乐器,音调高而尖,随着历史的长河,目前只有张李村附近仍在传承这种艺术形式。
非遗与旅游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契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运用多渠道的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结合旅游参观等新型发展方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几日的实践调研,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保护和宣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深刻认识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调研,队员们认为非遗保护工作大有可为,各地可以从中小学入手,学习简单的非遗手工艺品制作,了解初级手工艺制作;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走进大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员工视野;最后,通过文创产品、建设文化街等方式,在古村落周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让手艺走出乡村,走进大众视野。
就发掘非遗的经济价值而言,可以学习已有的“非遗工坊+传承人”“非遗工坊+合作社”“非遗工坊+企业”等三种模式,实现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